工信部: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3萬億元 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人民網(wang)北京7月5日電(dian) (記者申(shen)佳(jia)平)“據(ju)測算,2021年(nian)我(wo)國大數(shu)據(ju)產業(ye)(ye)規模達1.3萬億元,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zhan)階段(duan)。”今(jin)日,第五屆數(shu)字中國建(jian)設峰會新聞(wen)發布舉行(xing)。工業(ye)(ye)和信(xin)息(xi)化部信(xin)息(xi)技術發展(zhan)司副司長(chang)王建(jian)偉在(zai)會上介紹,近年(nian)來工業(ye)(ye)和信(xin)息(xi)化部出臺(tai)了(le)《“十(shi)四(si)五”大數(shu)據(ju)產業(ye)(ye)發展(zhan)規劃》,加快信(xin)息(xi)基礎(chu)設施建(jian)設,開展(zhan)行(xing)業(ye)(ye)示范應用,打(da)造產業(ye)(ye)集群,取得(de)了(le)積極進(jin)展(zhan)。主(zhu)要體現在(zai)三個方面。
一是產業基礎日益鞏固。數據資源極大豐富,總量位居全球前列。產業創新日漸活躍,專利受理總數全球占比近20%。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截至今年5月,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70萬個,成為全球首個基于獨立組網模式規模建設5G網絡的國家,5G基站占移動基站總數的比例達到16%。
二是產業鏈初步形成。全國遴選出604個大數據典型試點示范,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大數據產品和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成立數據交易所,積極探索數據要素流通利用新業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5%、75.0%,大數據與制造、金融、醫療等領域融合不斷加深。
三是生態體系持續優化。區域集聚成效顯著,建設了12個大數據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形成14個中國軟件名城,建立了首家自主開源基金會。制定并發布了《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DCMM等一批國家標準,一批大數據龍頭企業快速崛起,初步形成了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企業不斷涌現的發展格局。
王(wang)建偉指出,下一步將深入貫(guan)徹落實《“十四(si)五”大數(shu)(shu)據(ju)產(chan)業(ye)發展規劃》,不斷做(zuo)(zuo)大做(zuo)(zuo)強大數(shu)(shu)據(ju)產(chan)業(ye),更(geng)好地服務(wu)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shu)(shu)字中(zhong)國建設(she)。重點要做(zuo)(zuo)好四(si)個方面(mian)的(de)工作:
一是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數據交易平臺建設,加快健全數據產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引導通信、金融、電力等企業開放數據,大力推廣DCMM國家標準,提高數據供給體量和質量。著力培育發展數據資產評估、登記結算、交易撮合、爭議仲裁等市場運營體系。
二是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前沿領域技術融合,補齊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加強標準研制與應用示范,強化標準引領。加強優質產品研發和服務模式創新,推動產品高端化,加快服務優質化。夯實數字基礎設施,著力推動大數據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乘數效應和倍增作用。
三是構建完善產業生態。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持續做好大數據產業試點示范等工作,優化大數據公共服務。推動大數據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高水平建設,持續提升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
四是筑牢數據安全保障。統籌安全和發展,堅持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做好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和做大做強數據安全產業兩方面工作。同時,加強大數據國際交流合作,攜手推動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人民網)